一、界面热阻优化功能 针对电子元件与散热器接触面的微观不平整及装配间隙问题,导热垫片通过填充空气隔热层(空气导热系数0.024 W/(m·K)),有效降低界面热阻。东超新材料导热垫片用导热粉体填料(导热系数1~15 W/(m·K))填充空隙,取代空气,显著降低接触热阻,提升散热效率。其材料体系采用有机硅橡胶复合高导热氮化铝、氧化铝等填料,显著提升接触面热传导效率。

导热垫片提供电气绝缘与机械保护 绝缘需求:高压设备(如电动汽车电池、电源模块)需避免电流泄漏或短路。 材料优势:硅胶/环氧树脂基垫片搭配氧化铝、氮化硼等绝缘填料,既导热又绝缘(击穿电压>10 kV/mm)。 机械缓冲:垫片的柔韧性可吸收振动冲击,防止元件因机械应力损坏(如车载电子在颠簸环境中的保护)。
导热垫片适应复杂表面与装配需求 不规则表面:散热面可能存在凹凸或曲面(如LED灯板、动力电池模组),导热垫片通过压缩形变(压缩率20%~50%)紧密贴合。 简化安装:相比需精确涂抹的导热膏,垫片可预切成型(片状、模切),减少工艺复杂度,适合自动化生产。导热垫片有长期稳定性与可靠性 抗老化:硅胶基垫片耐高温(-50℃~200℃)且抗紫外线,寿命可达10年以上,优于易干涸或挥发的导热膏。 耐化学腐蚀:抵抗油脂、溶剂等环境侵蚀(工业设备、汽车引擎舱适用)。 无渗透风险:避免液态导热材料(如硅脂)溢出污染精密元件(如光学传感器、芯片引脚)。

知其然,也得知其所以然。下面我们来解读一下导热垫片的成份。 导热垫片的主要成分通常由基体材料和导热填料组成,具体成分根据应用需求(导热性能、绝缘性、柔韧性等)有所不同。以下是常见成分分类:1. 基体材料(聚合物基质)提供柔韧性和粘弹性,常见类型:有机硅(硅橡胶):最常用,耐高温(-50℃~200℃)、绝缘性好。聚氨酯(PU):机械强度高,但耐温性稍差。丙烯酸酯:成本低,粘接性强,导热性能一般。环氧树脂:硬度高,适合需要结构支撑的场合。

2. 导热填料决定导热性能的关键,常用类型:金属氧化物:氧化铝(Al₂O₃,常用)、氧化锌(ZnO)、氧化镁(MgO),性价比高,绝缘性好。氮化物:氮化铝(AlN)、氮化硼(BN,绝缘性极佳),导热率高但成本高。碳材料:石墨烯、碳纳米管(高导热但可能导电)、石墨片(需控制绝缘性)。金属颗粒:银(Ag)、铝(Al)粉,导热极佳但导电,仅用于非绝缘场景。陶瓷填料:碳化硅(SiC)、硼酸铝等,平衡导热与绝缘。3. 添加剂粘合剂:增强与接触面的粘附力。交联剂:提升基体材料的耐热性和机械强度。阻燃剂:如氢氧化铝,用于提高防火性能。颜料/稳定剂:改善外观或抗老化性能。当然,实际成分需根据具体应用场景(如CPU散热、动力电池、LED照明等)来调整配方。★ 声明:作者分享这些素材的目的,主要是为了传递与交流科技行业的相关信息,而并非代表本平台的立场。如果这些内容给您带来了任何不适或误解,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尽快进行处理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作者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参考来源:先进陶瓷氧化铝氮化铝氮化硅HT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