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氧导热灌封胶导热填料如何解决流动性、抗板结问题?
文章出处:产品百科
责任编辑:东莞东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
发表时间:2025-03-20
引言
随着电子设备功率密度的不断提升,散热问题成为制约其可靠性和寿命的核心挑战。环氧导热灌封胶因其优异的绝缘性、耐化学腐蚀性和高导热性能,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、光伏逆变器、储能电池模组等高散热需求场景。然而,高导热填料的引入往往伴随流动性下降和储存期板结问题,成为行业技术痛点。本文将分析环氧导热灌封胶的技术难题,并以东超DCS-3000E粉体材料为例,探讨如何在高填充下实现性能平衡。
环氧导热灌封胶的技术挑战
1. 高填充与流动性的矛盾
环氧树脂本身导热系数极低(约0.2 W/m·K),需通过大量添加导热填料(如氧化铝、氮化硼等)提升导热性能。但填料添加量超过60%时,体系黏度急剧上升,导致流动性恶化,难以灌封复杂结构器件。传统方案中,填充量通常限制在70%-80%,导热系数仅1.5-2.5 W/m·K,无法满足高端需求。
2. 填料沉降与板结问题
环氧灌封胶多为双组分液体,储存时密度较大的填料(如氧化铝密度3.9 g/cm³)易沉降,形成硬质板结层,使用时难以搅拌均匀,导致导热性能不均甚至固化失效。
3. 性能稳定性要求
高功率设备对灌封胶的长期稳定性要求严苛,需在高温(>150℃)、高湿等极端环境下保持导热系数稳定,且无开裂、粉体析出等问题。
东超DCS-3000E导热粉体的解决方案
东超科技开发的DCS-3000E改性球形氧化铝粉体,通过创新表面处理与粒径设计,实现90.91%超高填充量下黏度仅135,000 mPa·s(25℃),导热系数达3.2 W/m·K,同时解决流动性与抗板结难题。
核心技术突破
1. 表面微纳结构改性
采用硅烷偶联剂(KH-560)与超支化聚合物协同包覆,在氧化铝表面形成“核-壳”结构。
改性层厚度约50-100 nm,降低粉体间摩擦阻力,提升分散性,使黏度较未改性粉体下降40%。
2. 多级粒径级配优化
采用“微米级主填料(20 μm)+亚微米级辅填料(1 μm)”复合体系,微米级颗粒构建导热主通路,亚微米级颗粒填充间隙,减少树脂占比。
级配比例7:3时,填料堆积密度达78%,树脂用量减少15%,黏度下降30%。
3. 抗沉降设计
通过表面接枝亲油性长链分子(如聚醚胺),使粉体与环氧树脂极性匹配,密度差从2.6 g/cm³降至1.8 g/cm³。
添加0.5%纳米气相二氧化硅作为触变剂,形成弱凝胶网络,静置30天沉降率<3%。
在电子设备小型化与高功率化的双重驱动下,环氧导热灌封胶的高导热、易施工、长寿命需求将持续升级。东超DCS-3000E为代表的先进粉体材料,通过科学设计填料界面与体系流变特性,为行业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,助力国产高端电子材料实现进口替代。